山東源達旺鋼材有限公司
聯系人:華經理
電 話:0635-8819339
手 機:15615948619 13602162866 (微信同號)
傳 真:0635-8819009
網 址:www.www.chinesedreamforum.com
庫房地址:山東省聊城市高新區九州街道華碩路1號院內2號廠房東區
關鍵詞:Q235NH耐候板,Q345NH耐候板,Q345GNH耐候板,Q295NH耐候板,Q355NH耐候板,Q355GNH耐候板,q460c高強板,Q550D高強板,HG60高強板,HG70高強板,DB590高強板
李新創12月7日對界面新聞記者稱,2015年,中國鋼鐵出口將達到1.1億噸的峰值,未來出口受到貿易摩擦的影響,不會有這么高,但仍將維持在高位。
他認為這是中國的鋼鐵行業進入減量發展時期的一個特征,這個時期至少要維持10年。
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發布的2016鋼鐵需求成果報告顯示,2015年,中國粗鋼產量將下降至8.06億噸,同比去年下降2.1%。
李新創認為這是一個信號,“中國鋼鐵20年來都沒有出現產量下降,這是頭一次出現產量下降”。
減產量有助于化解產能過剩。
化解嚴重過剩的產能是本屆政府一直在致力解決的問題。2013年10月15日,國務院發布《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》(下稱國發41號文),鋼鐵、水泥、電解鋁、平板玻璃和船舶是重點調控對象。
當年,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,大中型鋼鐵企業主業仍然是盈利的,雖然銷售利潤率只有0.62%。2014年,大中型鋼鐵企業主業仍然盈利,銷售利潤率有所提高,至0.85%。但2015年前10月,中鋼協會員(88家)主業虧損高達720億元,虧損面接近50%,即近一半會員企業虧損。這是中國鋼鐵行業真實的嚴冬時刻。
李新創認為中國鋼鐵應該而且已經進入了減量發展階段。他強調“減產量”不是“去產能”——“中國鋼鐵從2015年開始是減量發展,這個趨勢會持續下去。不是簡單去產能,是真切地把產量降下來”。
減量發展將帶來更多鋼企關停。“不完全統計,截至目前為止,關停的鋼鐵企業有幾十家,涉及的產能有6000多萬噸。”李新創說。
目前,國內統計在列的有500多家鋼鐵企業。88家中鋼協會員中,80%的企業生產鋼鐵年產量大約總計為9000萬噸-1億噸。
由于消費的絕對量下降,國內鋼鐵產量出現下降,市場低迷,但國外市場卻相對火熱。2014年中國出口鋼材9378萬噸,同比增長50.5%。李新創說,前10月中國鋼鐵出口同比增24%,2015年出口將達到1.1億噸的峰值,大約占鋼鐵生產總量的10%。
在貿易形勢低迷、國家不鼓勵出口、鋼鐵貿易摩擦增多的情況下,中國鋼鐵出口能保持兩位數的逆勢增長,李新創認為這是中國鋼材“價格優、質量好、服務好”。
“如果做不到這三點,質量不好的話肯定沒人要,怎么能出口呢?”李新創不同意一些國家指責中國鋼鐵產品低價競爭和政府給予補貼。
“這是市場決定的,”李新創說他2015年在國際論壇上做了8場報告,每場報告都提到中國鋼鐵產品的出口問題。
“我認為我們不存在政府補貼,個別企業搬遷屬于個別案例,西方國家拿這個做文章,對我們很不友好,這種歧視是錯誤的。”李新創說,特別是2015年在OECD會議上,在這個問題上他花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力駁美國、歐盟、日本等一些國家代表,而原定每人演講時間只有15分鐘。“我不厭其煩地講,把真相告訴他們,錯誤總是要糾正的。”
鋼鐵業幾近全面失控不能再“溫情脈脈”
鋼價之所以新低不斷,主要由于原料價格成本支撐不足,鋼廠生產鋼材產量未減,鋼鐵行業虧損加劇惡化,鋼鐵企業資金緊缺危機的四大因素制約引起。
當前的鋼市已經深陷“原料下跌,鋼價下跌”的產業鏈價格下跌格局。據監測,11月期間,原料礦價跌幅13.88%,但成品鋼材均跌幅在5.17%,所以原料跌幅基本是鋼價的2.7倍。因此成本價格下跌,利空鋼價。
由于原料成本價格跌幅大于鋼材價格,使得鋼廠產量下滑幅度有限;且受制于企業庫存回升和資金回籠緩慢影響,主流鋼企又大幅下調出廠價格,并縮減了補貼水平,來降低庫存水平和減少現金支出;最終導致現貨市場價格持續下行。
另一方面,鋼鐵行業經營狀況繼續惡化。中國鋼鐵工業協會(中鋼協)最新統計數據顯示,1-10月,大中型鋼鐵企業累計虧損386.38億元,其中主營 業務虧損720億元,101家大中型鋼鐵企業中48家虧損,虧損面擴大至47.5%,平均銷售利潤率為-1.5%,虧損額再創年內新高。在全行業虧損的行 情下,鋼廠只能“以價換量,出清庫存”。于是鋼市便陷入了“越虧越生產,越生產價格越低”的市場怪圈。
除了目前明面上的鋼鐵產能,市場上隱形鋼鐵產能很大。之前幾年積累的未批先建的項目很多。僅唐山周邊,未納入統計的小鋼廠就有不少。這些市場上“黑戶”在市場好的時候就生產,不好就停工,由于環保投入很少,企業生產成本也低,產出的產品也有一定的市場需求,對這些黑戶企業產能、產量的控制已經成為一大難題。
雖然目前制定了減產的政策,但并沒有相應的執法隊伍,政策真正落實還需要時間。加上地方政府對財政、GDP以及就業的綜合考慮,短期想實現對鋼鐵業大規模減產不太現實。
除了執行力度不夠以外,當前的減產計劃和政策還需要進一步的細化。尤其是當前指標的制定不夠靈活,比如一些地區的產能減少是“平攤”的,這樣對一些環 保較好的企業不公平。因此,地方政府要盡量避免下行政指標的“一刀切”式的做法,要注重環保等綜合指標,通過政策引導、市場等多手段進行調節。